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天氣“不漏網”
公眾所在的位置實時定位,當前的氣溫、風力、降雨實況在手機頁面中一目了然,在精細預報中,還可查閱逐小時的天氣和空氣質量預報,降水預報更精細到“逐分鐘級”。
近日,中國氣象局“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主題采訪廣東站啟動,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智能網格預報水平穩步提升,公眾可以通過“繽紛微天氣”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詢省內任意點任意時刻的精準預報。這正是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的應用成果。
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7%以上
智能網格預報有多細?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空間分辨率上,陸地為2.5公里,海洋為10公里,災害性天氣區域1公里。而在時間上,陸地為240小時,海洋168小時,每天三次滾動更新,災害性天氣發生時隨時訂正。在陸地上,實現“村村通氣象、鎮鎮有預報”;在海洋上,也將傳統固定大海區預報轉變為任意海區、任意漁場、任何航線和任何海島的精細化預報。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廣東和南海任意點的天氣預報。
廣東在全國率先探索智能網格預報,2010年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初步建成,并在廣州亞運會和2011年深圳大運會精細場館預報服務中得到初步應用。2015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的智能網格預報體系在全省運行,全面取代傳統的城鎮站點預報,推動了預報更精確、服務更貼心、預警更精準。
由于技術持續升級,過去5年,網格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與開展智能網格預報的初期相比,廣東智能網格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7%以上,最高和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80%、89%。
南海臺風路徑預報水平領先
天氣預報新技術日新月異,而支撐業務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當屬數值預報。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實現了‘9-3-1’模式預報體系業務化運行。‘9’是指臺風預測的分辨率要在9公里之內,‘3’是指暴雨預測的分辨率要在3公里之內,‘1’是指1公里內的短時臨近預報。”在廣東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廣東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蒙偉光博士正在介紹省氣象局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
“省政府落實專項經費,支持建設‘9-3-1’區域數值預報體系,提升我省氣象智能化預報水平。”蒙偉光告訴筆者,區域數值模式是廣東自主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氣象預報核心技術,在南海臺風路徑預報方面處于領先水平,臺風24小時預報平均偏差小于70km,與美國和英國水平相當。目前,實驗室成功建成我國首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km超高分辨率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為臺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警預報提供科學支撐。
在廣東省氣象探測數據中心的監控大屏幕上,全省的綜合氣象監測設備星羅棋布、密密麻麻,代表監測站的光點形成一張細密的網,全方位監測著南粵風云變化。天氣預報員只需動動鼠標,就能通過全省建成的氣象數據在線監測系統和實時、歷史一體化數據庫,實時調取到觀測站、雷達、衛星等監測數據,目前,已實現主要觀測資料1分鐘到達預報員桌面,氣象探測數據中心副主任張金標告訴記者。
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曾琮告訴筆者,2012年、2016年廣東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簽訂了兩輪省部合作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備忘錄,以省部共建氣象現代化試點工作為抓手,廣東氣象事業發展質量效益更優。
曾琮表示,我省逐步完善建設了集天基、空基、地基和?;惑w化的現代氣象綜合探測系統,現階段基本實現了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見習記者 黃鴻基 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楊群娜)
原標題: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天氣“不漏網”
值班主任:田艷敏